详情信息


28

2022

-

02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附件2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培养单位

(公章)

学科名称:临床医学

学科代码:1051

 

 

 

 

2021  12  2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牡丹江医学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医药院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学校历经了本科层次(1958—1962年)、中专层次(1962—1978年)、专科层次(1978—1986年)、牡丹江医学院(1986年至今)等历史时期。2010年被列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获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顺利通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2021年,经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审议,学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期限延长至10年,居地方医学院校领先水平。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临床医学学科现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15个二级学科,拥有临床医学、影像医学、麻醉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5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影像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是省级重点专业,医学影像学是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国家一类特色建设专业和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内科学是省级重点学科,外科学是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神经内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有5个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个临床医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现有黑龙江省麻醉与危重病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防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肿瘤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现已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与防治”、“干细胞移植与神经损伤修复”、“高血压、冠心病的综合防治”、“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等4个持续稳定的研究方向。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学位授予基本状况

本学位点2021年共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221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国统考形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坚持“全面衡量、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复试突出临床导向,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坚持全面考察,并且侧重对考生临床专业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考核。严格把控复试环节,对专业课、英语、临床技能同时考核,坚持客观评价,采取“三随机”工作机制,确保公平公正选拔优质生源质量。

2021年共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506人,其中2019级99人、2020级186人、2021级221人。毕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77人,完成课题研究、临床考核、学位论文评审任务,全部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2021年学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结业考试首次通过率94%。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学位点现有研究生导师162名,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94人(二级教授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68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02人、博士学位教师39人;导师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中青年导师队伍发展迅速,博士学位高端人才比例越来越高。导师中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有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有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教学能手1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2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龙江名医14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教学团队1个、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团队1个、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团队1个。

近五年来,临床医学学科导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267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7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发表国家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307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81篇。参加教材编写32部,其中主编教材16部;

我校附属红旗医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省级重症集中救治区域中心,抗击新冠肺炎期间,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得全省抗疫先进个人称号12人。牡丹江医学院及两所附属医院共荣膺国家级抗疫表彰3项,黑龙江省级抗疫集体表彰11项、抗疫先进个人表彰30项。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出发点,结合我院实际,探索出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特色性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坚持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德智体美劳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不断完善研究生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部门协同的全员育人模式,将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育人工作落实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采用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学术讲座与业余自学等方式进行。根据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满足学位授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实行学分制管理,总学分需修满18学分。

2.教学形式 

推进研究生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教学,丰富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与学习形式,选用“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共建SPOC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专业课和临床专业实践课由培养单位组织各学科实施,授课内容及形式多样。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

3.教学质量监控 

学位点制定《牡丹江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与考核暂行规定》《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规定》明确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遴选、课程选修、课程考核、教学评价、评估与检查等制度和要求。成立二级教学督导组,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并针对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保障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二)导师选拔培训

1.导师选拔 

学校制定《牡丹江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聘任管理办法》《牡丹江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补充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必须“有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工作在医疗卫生实践第一线,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质量,实践基地制定《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管理  遴选  考核办法(试行)》,明确带教教师工作职责;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医教协同,保证培养过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制定《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指导暂行规定》,依据“学科领域相关、临床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工作认真负责”的原则,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和医疗骨干组建导师组,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临床实践、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方面共同指导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负责研究生在科室轮转期间的日常考核及管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2.导师培训

建立定期导师培训和新上岗导师培训制度,针对临床医学学科导师的工作性质与发展需求,主要围绕学术科研、培养职责和道德教育等内容,采取讲座和会议研讨等方式开展培训,帮助导师更加明确研究生培养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导师职责,规范行为准则。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重视导师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导师在研究生成人成才中的引领作用。要求所有导师必须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关爱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能够围绕“四为”方针,党建引领开展“三全育人”,切实把立德树人做到实处。

(四)学术训练情况

按照《牡丹江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需要硕士研究生完成至少每 2 周 1 次的外文文献汇报,选听 5 次公共讲座或学科进展类讲座。各专业基地每2周至少组织1次教学查房、1次病例讨论,每月组织1次学术讲座,每半年组织1次学科座谈会;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讲座、研究生讲坛、学术沙龙、优秀学位论文报告会等活动,扩大研究生视野,激发创新的兴趣,营造科学严谨、研究活跃的学术氛围;积极鼓励参与技能竞赛,提升临床能力。

学位课程学习的同时,与导师组确定选题。开题前完成论文综述 1 篇,根据选题内容,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学校不断完善学术训练平台,建成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的科研共享平台,为研究生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临床医学学科研究平台占3500平方米,现有2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抗纤维化生物治疗实验室、麻醉与危重病学实验室),2 个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组织损伤与修复实验室、肿瘤疾病防治实验室)。学术训练经费主要来自导师相关科研课题和学校配备科研经费,较好的保障了研究生学术训练。

(五)学术交流情况

学位点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提升对外交流范围和合作水平,扩大了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学术与教育交流,数量与层次不断提高。学校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国立医科大学、日本冈山大学、菲律宾法蒂玛大学、四川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浙江大学等11所院校18名教授为客座教授,杨宝峰院士、付小兵院士、孔祥复院士和长江学者李校堃教授多次到学科进行学术讲座和科研指导。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1.奖学金情况 

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学校学业奖学金,根据国家和省相关部门规定,学校制定并印发了《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学院根据学校规定,制定《牡丹江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奖学金覆盖面为3%,奖学金标准为每生20000元/学年/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为50%,包括一、二等学业奖学金,其中一等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为8%,标准为10000元/学年/生,二等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为42%,标准为每生8000元/学年/生。研究生二、三年级学业奖学金评定,由研究生处和二级学院共同完成(研究生处*30%+二级学院*70%),按评比办法由高到低在参评学生中依次评定。

2.助学金情况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我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全年按10个月发放,标准为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我校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定《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对缴纳学费暂时困难的研究生,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困难研究生不失学。同时,学校响应国家政策适当倾斜行业急需紧缺学科研究生的资助,在同等条件下,国家和行业急需紧缺学科研究生优先资助。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学位点重视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学术培养、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均开展改革创,以培养出满足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

(一)人才培养改革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2015年起均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并轨,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执行,总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在此基础上,学科从自身特色和实际出发,确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方向,科学制定了《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在学校安排每三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卓越医学人才。

依据《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课程管理暂行规定》《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授课教师管理规定》《牡丹江医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制度课程设置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课程、课外活动中融入医学人文、医德医风和校训校风教育。以临床案例为基础,充分运用疫情防控“教科书”,挖掘临床工作中的感人事迹、生动故事和典型人物,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本学科内科学(循环)学科教师在讲述急性右心衰竭时,引入黑龙江省第一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德艺双馨的医学大师夏求明教授的事迹,学习他“心无名利,只念家国”的精神。急诊急救学科教师在为研究生传授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基本知识时,对学生宣讲作为医学生,当我们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开始,就要以自身言行践诺医学生誓言,不但要有高超的医学技术,还要有救死扶伤的道德情操,求救是每个人的权利,施救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牡丹江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牡丹江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等文件从导师遴选、人才推荐、年度考核等方面对师德师风进行约束规范,严格考核监督,对查实的师德师风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

不断加大导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导师资格认定与退出机制,校内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每年开展一次招生资格认定工作与导师年度考核工作,对于没能达到招生资格认定标准或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当年招收资格或进行限期改进。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制度,进一步明确导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学位点每年举办导师培训会,强化导师职责并对新政策、新要求进行传达与学习。每学期开展导师座谈会,切实了解导师需求,鼓励并支持导师攻读博士,支持导师进修访学和参加高端学术会议。近五年选派导师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水平院校进修及国外访问学者300余次,着力提升导师能力。

(三)科学研究训练改革

为提高学科研究生科研水平及学术氛围,了解医学领域最新发展状况,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学位点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学术讲座、研究生学术讲坛、研究生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以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和学术习惯,探讨科研方法,交换研究心得,带动科研学习能力。同时要求研究生在每个轮转科室中都参与科室文献汇报,并安排汇报自己研究方向相关文献,做到既立足于临床工作,又主动通过文献了解到该专科在国内外前沿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立足临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本学科对每届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强化爱国、爱校、爱专业思想教育,树立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并结合实际工作,充分肯定传统文化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的指导作用,坚定文化自信。

学校积极推进北药现代化和延伸北药产业链,牵头成立了北药研发校企合作联盟,旨在助推联盟企业的创新驱动,与联盟企业共同将学校科研成果进行现实转化。目前,联盟有医学博士学位科研人员57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30余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余项,联盟企业横向合作科研经费达4000余万元。学校与黑龙江仁合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的消瘤胶囊国家创新药物获科技部资助,合作研发的九味参蓉胶囊、更辰胶囊年销售总额约8000万元,合作的“咳尔康口服液的研制与开发”等项目曾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位点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提升对外交流范围和合作水平,扩大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学术与教育交流,数量与层次不断提高。学校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国立医科大学、日本冈山大学、菲律宾法蒂玛大学、四川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浙江大学等11所院校18名教授为客座教授,多次到学科进行学术讲座和科研指导。

五年期间,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学科分别举办国家级、省级学术交流会议30余次;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18人次,导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6人次,16人次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97人次。学科还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或培训100余人次,17人次做分会报告,29人次做壁报展讲。

美国人口理事会在洛克菲勒大学校园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葛仁山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冯彪教授分别与学校签署科研合作协议,每年在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4~5个月,并明确了工作任务与目标,这标志着我校科研条件具备承担更高级别科研项目,也将推动学校科研氛围的提升和科研视野的扩大。

团队中20余名成员与国内外著名医学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不同形式的科研合作,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洛杉矶希望之城国家医学中心、俄罗斯海参崴国立医科大学、菲律宾法蒂玛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并有多个合作科研成果产出,如Cancer Cell (IF=27.406)Cancer Discovery (IF=20.01)Hepatology (IF=13.246)等顶级杂志发表论文,较好地锻炼了导师队伍,开阔了导师视野。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自我评估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为本学科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小组,负责本学位点的具体评估工作的领导,组长由临床医学院院长兼本学位点负责人担任,下设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自评方案的制定和自评工作的落实。继2017年、2018年分别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硕士学术、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后,本学科继续对照自身基本情况及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开展自我评估,不断分析找寻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照基本条件不断改进完善。

存在问题与分析:招生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吸引更多考生;导师队伍需进一步优化,本学科导师队伍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中青年导师人数较少;教育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学位论文检查

根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牡丹江医学院硕士学位评定与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牡丹江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撰写要求》等文件要求规定,本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答辩前后均需接受学术不端检测。在答辩前,常规检测和复检(第一阶段):拟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答辩前均需进行常规检测,通过者直接进行校外盲评,首次检测未通过者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复检,合格后送外校盲审。两次重复率均未达到要求则不予允许参加答辩,须修改后参加下一年论文重复率检测。第二阶段为抽检:学位论文答辩后研究生处将对答辩通过的学位论文进行随机抽检,抽检未通过者,本次答辩无效并取消学位申请,延期毕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前学术不端检测,方可送审。本学科所有学位论文统一采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学位论文网上评议开放平台”进行双盲评审。每篇论文由2位专家评阅,当2位论文评阅人都认定学位论文已达到要求并同意参加答辩,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本学科2021年的89篇学位论文100%通过学术不端检测和双盲评审。

根据《关于印发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2015]9号)《牡丹江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暂行规定》《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等规定按照程序开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经过多次论证考核。在正式答辩前须通过校内盲审、预答辩、学术不端检测及双盲评审,全程均需按校内专家意见、预答辩专家、盲审专家及正式答辩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学位论文,多次打磨学术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在2020年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顺利通过。

六、改进措施

(一)提高优质研究生招收,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卓越医学人才。

(四)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探索精细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强化培养过程管理。

(六)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导师管理机制。细化导师管理规则制度,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促进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积极性,以规范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七)加大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加强研究生临床思维培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八)逐步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提高研究生奖助学奖学金标准,学校、附属医院和导师均应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

(九)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导学思政育人新模式。

相关下载